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转型发展的路径探讨
文学院 刘小菠
基本思路:根据我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以及学校发展的基础,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和国内试点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
一、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学校定位,坚持面向应用
首先是做好理念的转型。要下定决心,树立信念,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要及时组织教职工和广大干部学习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态态育织教职工和广大干部学习了解中国高等级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现实和未来人才新需求以及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战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产教融合为重心,确立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改变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学科定位层层攀高、规模定位越大越好、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北大清华的盲目追求。
理念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把握应用型转型的内涵。要明确应用型转型,既不是高水平大学的降格,又不是职业教育模式的本科化升级,而是运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管理大学。
理念的转型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无论是由专科升为本科,还是由成人本科转为普招本科,在以往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经验和思维习惯,再加上目前国家教育部尚无对中国的本科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地方政府也较少出台对新转型的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扶持政策,极容易造成从校级领导到职能部门,再到普通教职工,对于转什么型、向什么方向转都较为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觉得转型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教育教学实践依然走在老路上。原来的一些培养理念按照惯性依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例如,关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曾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性指导意见,那么新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的背景下是否与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还有职业类院校完全无差别地遵照体现这一原则呢?事实上,“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学术型本科而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因为从理论上讲,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与厚,应用型本科没有必要过多地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从客观条件来讲,学制四年,有限的四年学习时间,既要“厚基础,宽口径”,又要“重应用”,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再者,如果所有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厚基础,宽口径”,又不符合教育部提出的“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原则。此外,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应用型本科应该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专业口径的宽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不同行业的复杂程度及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互通程度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口径是宽窄不一的。作为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术型本科高校相比,师资队伍相对较弱,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如果选择“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受制于师资水平,而且还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由此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会有重大改变,而原有的培养理念则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顶层设计理念转型的不到位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例如,除了公共课、通识课之外,专业课还要不要强调“统编教材”,还要不要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大家之作?显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统编教材”应是历史与过往,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统编教材是子虚乌有,至少目前尚无。如果专业课程依然强调“统编教材”,那就只能是与985和211高校用一样的教材,而这恰恰是要避免的。相反,倒是应当强调校本教材的建设。又如我校出台新政策,以每学期8万元的酬金聘请有社会影响力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博士生导师来为学校本课生上专业核心课程,并指导和带动本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这显然也是理念转变不到位的表现。其一,对于我校来讲,尤其缺乏的是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掌握岗位技术及其标准的专业人士或管理人才,而不是身价很高的博导;其二,请博导请来上课,那么高的代价会影响本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理念转变的到位。
二、做好“两个服务”,促进“校企共赢”
两个服务主要是指既服务于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长、成才。学校要将注意力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这种层次性的递进,转变到打造为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以及为学生谋取就业的能力上。
只有立足于学校所处地方的社会实际需要,将学校的人才及科研优势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所服务的对象定位在地方经济社会,方能使其在众多高校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学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向服务地方,将植根于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贯穿学校发展的始终。无论在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的优化上,还是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都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于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在当前,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规划,赋予了河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在服务我省四大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中寻求学科优势,并以此为依据规划学校专业结构。专家预测:河南省各学科专业2018—2025年高校在校生
年份
|
农学
|
理学
|
工学
|
医学
|
人文社科类
|
2018
|
3475
|
20452
|
269009
|
15729
|
74333
|
2019
|
3870
|
21546
|
283531
|
16987
|
78863
|
2020
|
3991
|
22703
|
298930
|
18308
|
83636
|
2021
|
4109
|
23927
|
315260
|
19692
|
88652
|
2022
|
4224
|
25221
|
332576
|
21144
|
93830
|
2023
|
4337
|
26590
|
350938
|
22666
|
99250
|
2024
|
4446
|
28039
|
370409
|
24261
|
104913
|
2025
|
4552
|
29570
|
391056
|
25932
|
110819
|
由预测可推断,河南省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在校生数要与重点行业及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整体数量上要保证绝对的增长来缩小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同时也要实现结构的调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建设。
我校将第一批和第二批升本专业集中在特色突出、基础条件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投资学、税收学、工程造价、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数学、保险学、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等十一个专业。这显然是从实际出发的明智之举。
三、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建立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
要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凝聚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主动适应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一定要正确处理专业和学科的关系。专业是龙头,学科是支撑,我校建设发展的重点是专业而不是学科,因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上。
随着我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校要根据人才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控,建立专业优胜劣汰机制,依据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适时设置新专业,对就业率、报考率偏低的专业实行限招、停招,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以应用专业为主体的专业布局。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凝聚特色,优化结构。要围绕特定专业群进行专业的调整优化,通过“停、转、上”等方式,建立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群。同一专业群的各专业间可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师资、课程、设施、资料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全校而言,不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各专业群应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要求,通过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实现全校办学定位的一致性与不同专业群培养目标多样性的统一。
我校由两所办学基础、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设置等皆不相同的高校联合升本,因而如何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当然整合和调整的难度也较大。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象湖校区逐渐形成了一批财经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与专业。其中,会计、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会计物流管理、法律事务等10个专业为河南省省级名牌或特色专业。其中,电子商务、工程造价、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旅游英语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就业率很高;而龙子湖校区原是一所成人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普通和成人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一体的办学格局,是全省唯一一所以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学院(龙子湖校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师资教育积累的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相继增设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与证券、航空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0多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办学成就得到社会充分认可。龙子湖校区的优势主要是师范类专业,2004年至2015年,一直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办普通本科教育,先后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等12个本科专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经验。中文系、外语系、教育系这些文科类院系一直是龙子湖校区的大系和强系。龙子湖校区长期以来为河南省各地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师资,而且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和幼儿园园长培训成绩斐然。从2010年至今,一直承担着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培”项目,还有一些省培项目,可以说,在师资培养培训方面,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教育部2017年新公布的高校名单中,河南省的55所本科院校中,师范类院校只有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8所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在凝聚特色的过程中,保留并发展师范教育类专业,并发挥师训、干训的传统优势,应是特色应有之意;而两个校区相同相近的专业必然要进行融合,而一些近年生源一直在萎缩的专业就必须要转变,……总之,经过“停、转、上”,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专业布局,凝聚特色,将学院建成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法学等协调发展,财经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四、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要由学科导向型转向专业导向型,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与工作岗位标准与职业要求相对接;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实践课程体系,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三是要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实施小班化教学。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是为了保障教师所讲的正是学生所需要的、真正能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建立若干课程模块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方向性。专业群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才。
而所谓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主要是指专业核心课程的模块化。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一般在高年级阶段开始,即第5至第8学期,往往是通过选修交叉学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中的选修课来实现的,所以这一部分应该是模块化的设计。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一个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往往有2-3个。假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方向之一是秘书学,那么所开设专业选修模块将主要由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口语交际艺术、办公自动化与文字处理、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经济学等组成;假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方向之二是文化产业,那么所开设专业选修模块将主要由文化传播学、广告策划、管理学原理、中原特色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资源学、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中国当代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学等组成。
模块选修课的授课和学习必须是小班课形式进行。
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需要努力开展的工作有:
瞄准培养目标,推进校本教材建设,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课内外学习,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全覆盖;开展“教改示范课”,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丰富学业评价方式;支持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等。
其中难度较大的是校本教材的建设。因为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中,编写教材不是必备条件,也不是一项独立选项,而且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项不允许教材类成果参评,更何况校本教材编写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教材出版还需要有经济支出,所以教师一般不愿承担这样的工作。
仍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它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有大量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口语交际艺术、秘书理论与实务、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等。应用型高校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讲授上是不必追求“全面”和“高深”的,而是保证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点即可,主要是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出台校本教材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承担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既要有校本教材编写质量审验机制,又要有校本教材出版的经费支持及奖励办法等。
五、加强教师“人才”建设,构建实战型的“双师”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普本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共性要求,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师资要求是:“教师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仅满足这个共性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通过“引、聘、训、评”等途径,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战型”教师队伍。“引”是指明确建设目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不仅从科研院所、高校引进人才,也要从企业、行业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聘”是指规范选聘标准,严把教师聘用关,加大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人员的聘任力度,关注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吸引与保留;“训”是指通过企业、行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或委派教师赴企业、行业实践以及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其他应用型能力。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引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单位锻炼,从政策上、待遇上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单位学习、培训;“评”是指改革教师职位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重点是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任制度,职称评聘中要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学术”倾向,给予实践能力强、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平等晋升机会。
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中国当下的政策导向,也是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有之意,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
这里所说的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即普及性的、广义的创业教育,是“相对于面向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整体包括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
(一)“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通识型”的启蒙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创业精神”、“植入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通识型”启蒙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课堂教学需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要突出强调创设高度贴近真实企业、行业生产情景的学习环境,高度关注现实,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二是教学方法。要强调探究式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
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途径较多,当前主要的参与体验平台应当首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种比赛,每年有上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创业体验。各省、地、市以及高校自身也都举办有类似的比赛。此外,可以通过孵化器和科学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教学试验室;参与体验方式还可以是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或创业俱乐部,开办创业暑假学校,举办创业论坛,组织学生到企业或行业进行创业实习、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等方式。
(二)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嵌入型”教育
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当前,河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就是与各学科专业教育的疏离。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自领域,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二者之间的融合以及使之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有效机制。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全面建设“嵌入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嵌入”各学科专业,开发多样化的学科创业课程,以此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和“个性化”目标。
(三)“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
面向有明确创业愿望、在大学期间就想创业或是下定决心毕业时就创业的学生开展的、主要定位为“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培养实际创办企业的能力,主要通过开办创业先锋班进行。通过专业性教育,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系统地接受创办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驾驭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减少无谓的失败,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四)“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
面向初创企业开展的、主要定位是“职业型”的创新创业“继续教育”,主要目标为以职业化的教育、咨询、培训、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创业援助帮助创业者渡过企业初创期。那些在毕业时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这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坚实的靠山就是母校。在这个时候,学校要通过力所能及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新创企业的毕业生开展援助,为其快速走向正轨提供帮助。
对于创业初期的毕业生提供教育、咨询和服务,已经将高校的创业教育领域和范围适当延展到社会,在这个层面,很多问题就不只是高校一家能够独立解决的,需要政策体系、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合力,才能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生提供有效援助。当前既需要依托科技园和孵化器促进大学生顺利创办创新型企业,也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和创业补助金,减轻生存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