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本科教学
——基于写作教学,谈写作观念升级
文学院 杨静
2018年9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入我院开始四年的大学阶段学习,我为该专业讲授基础写作理论。在与该专业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我越来越觉得基础写作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写作的发展取决于写作观念的演变,写作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历史哲学思想、语言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不同写作观念下,研究内容不同,写作知识系统不同,写作教学重点也就不同。从中外对写作研究发展来看,写作观念经历了“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写作”的发展过程。本文从三种写作观念出发,基于写作教学,论述现阶段应以“交际写作”为核心进行写作教学。
于“写作”,人们最直接、最普遍的理解即“写文章”。普通人这样理解,有些研究写作的专家也如此认为。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一书中讲到“所谓写作,即文章之制作。”[①]这种观点就是“文章写作”观。
“文章写作”观,是以写作结果形式之一“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学习如何制作文章的写作观念。研究内容通常为优秀文章的各种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体以及技巧。
这种写作观在我国由来已久。上千年的封建王朝秉承经义教育传统,作文是精英教育的成果,文章地位不同凡响,是如同国家社稷一般的大事,“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文章的宗旨在于明义理,行教化,“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宋濂《文说》);论及写作多是文章学内容,“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文言写作,八股取士更让人倾向于辞章制作,将工夫放在润色、加工,展现文章审美性上。
现代教育虽摆脱经义教育,然而在写作上仍将重点放在写“好文章”上。研究20世纪中后期以来出版的写作学著作发现,写作知识要素重在阐释文章学内容。如路德庆主编《写作教程》内容要素: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风[②];刘锡庆等著《写作通论》内容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修改、文风[③];董小玉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内容要素:四体(载体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写作过程、文体[④];胡欣编著《写作学基础》内容要素:内容、形式。[⑤]“文章写作”观根深蒂固。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写作的认识现在仍然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这造成了我国现代写作教学停滞不前的困局。现代写作教学以“好文章”为目标,分析各种文章要素进行教学,即主题如何拟定,材料如何选择,凤头、猪肚、豹尾如何结构,以及技巧的运用等,修改上也将重点放在如何体现文辞的优美上。剥离出各种好文章要素,辅之以范文教学。这种以文章制作为核心的写作课程知识在教学上确实易于呈现,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就如同学写英语作文时套用模板,再进行润色、加工。然而,这种写作忽略了写作是人的思维运行,是一个过程,写作的目的绝不是文章文身,而是透过文本与人交流以达成写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写作”观的主导下,人们似乎不会将三言两语的短信,随意又精心的朋友圈发文,或者潦草的会议记录当做是写作,写作是正襟危坐又抓耳挠腮下写成的意义高远的文章。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立意训练,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意拔高,引向一些空洞的观念,所谈尽是美好理想、崇高道德,而真实的想法被掩盖,内容与生活脱节。结构上规范同一,材料上整齐划一,心灵鸡汤般的文风,对文章的评价不是是否完成表达、沟通的需要,而是只关注文章写的是否漂亮。这种写作是无意义的,写作者在写作行为中并未真实的表达,表达没有任何目的,这种写作有的研究者称之为“假写作”。
如果将人脑比作电脑,“过程写作”研究的是信息如何输入、输出,它将“怎样写”作为重点,研究写作者的思维运行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规律。“过程写作”不是简单将写作当成想法产生到文本完成的物、感、思、文的过程,而是将其看作主体认知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
“过程写作”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研究者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写作的产生、过程,探讨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最开始是一种教学方法,后来成为内涵丰富的课程和教学理论。[⑥]它的产生让写作教学变得可以掌控,不再盲目无序。因此,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过程写作”进入欧美国家的写作教学并得到大力的推广。直至今日,“过程写作”依然作为欧美国家写作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我国,很早就有着对于创作过程的关注。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初始,储备知识,聚精会神,发挥想象。接下来,感情逐渐鲜明,物象逐步形成“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最后进入表达“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时人的精神活动——“想象”做了更细腻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从绘画的角度谈创作过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创造要求内心形象完整成熟,“得成竹于胸中”,创作必须经过构思,将原先零散无序的印象整合成完整清晰的内心形象,做到了然于心,最终才能进行表现。
创作过程表述古已有之,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过程写作”理论传入,我国也受其影响,开始研究过程写作,但大量著作所谈依然是“写作过程”,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中“写作行为过程:写作感知、写作运思、写作行文”[⑦],黄新荣《写作基础与应用》中“思路”[⑧]等,只有少量著作真正谈及思维训练,如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⑨],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⑩]等。我国现代写作教学多是将写作过程内容作为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将写作过程分为“感知—运思—表述”几个阶段,这种解释容易将写作当做选材、立意、表述简单的单线发展过程,这并不符合写作实际,真正的写作是回环往复中不断推进的。只把写作看做从意到文,从一些想法观点到形成文章的过程,最终还是逃不出文章写作。
与只看写作过程不同,“过程写作”首先重视的是思维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因此写作训练就是思维训练,是思考、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只为制作篇章,最后的文章只不过是思考内容的语言表现。它关注写作行为的发生和运行,将优秀写作者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究这些优秀写作者的行为特征。在这种写作观的指导下,写作教学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训练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供有效的行为策略。写作课程伴随的是思维能力的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激升。这种写作观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要求实施者和受事者都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教师一方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学生一方也要有着较高的写作能力。若死板的进行过程写作教学会导致机械性的操作,漠视学生写作动机,忽视写作真正的意义。
20世纪七十年代,功能语言学让语言的社会功用凸显出来,加之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写作的交流功能,写作并不是没有目的、没有对象的文本制作,也不是机械的流程化信息加工,写作是在一定场合中的作者与读者、作者与社会等的交流,写作要看对象、有目的,突出意义与交流,于是新的写作观逐渐形成,人们将其称为“沟通写作”或“交流写作”或“交际写作”等,这里暂将其称为“交际写作”。20世纪末,欧美国家在母语写作教学上纷纷采取这种写作观,强调写作目的,有读者意识,能够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写作,突出写作的交流沟通功能。
我国现代写作学上也有着这一观念。夏丏尊指出作文要具备“六种态度”:(1)为什么要作这文?作文的目的。(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题义。(3)谁在作这文?作者的地位,以何种资格向人说话。(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作文的场合。(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时代观念。(6)怎样作这文?作文的方法。[11]叶圣陶说“作文与说话是同一目的”,“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12]大师们已明确指出写作是“有一定写作目的、针对特定对象、围绕一定话题、以一定的写作样式进行的交际行为”[13],然而这一内容并未在我国现代写作教学上加以推广运用。
“交际写作”观认为,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从来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写作。因此运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有目的针对性的表达,这才能将写作重新带回真实写作、创新写作的轨道。
首先,创设情境。笔者曾对大一新生做过一项关于写作习惯的调查,70%以上的学生觉得写作难,面对材料或给定的命题表示不想写,没有写的欲望。这表明了,现行作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们大多为分数而写作,很少表达真实的感受,而通过创设情境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的原始动机往往是生活中的事件、物品、信息等刺激产生的,这一引发让内心产生了一些情绪或想法或观点等,于是人们有了表达沟通的兴趣,写作行为就有可能发生。教师通过制造“真实”(可以是客观的真实,也可以是模拟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多的认知,产生真实的感受,激发写作动机,自然也就有了真实的表达。
有了写作动机,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写作目的即写作意图,是写作者通过写作想达到的效果、动机、愿望等等。无论怎样的写作都怀有或隐或显的写作目的。有些学者将目的做了些细分,如“为了道歉、为了控诉、为了应用某物、为了评价、为了安排、为了询问、为了感慨、为了禁止、为了取消、为了庆祝、为了解释、为了抱怨、为了评判、为了说服谁、为了反驳、为了促使、为了警告”[14]等等。写作目的与主题不同,主题是文章的中心,目的是为什么写作的原因,是写作的原动力,写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文体,语言怎样都受其影响。写作目的让表达有了针对性,有了真实的内容,避免了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的情况。
最后,务必具备读者意识。在这一写作观中,读者成为写作主要关注对象。写作是对话、是沟通,读者就是对话、沟通的对象。写作者通过读者实现写作目的,完成写作行为。读者对于文本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读者意识下,写作者明确在文中扮演的角色,以什么样的口吻写作,通过对读者情况的了解,确定如何选材,采用何种文章样式,最终达成写作者的意图。当然,读者可以是明确的个体或群体,也可能是未知的群体,无论是怎样的读者,在写作者心中必须自觉的形成“读者意识”。
在交际写作中,写作者必须思考写作者、读者、写作目的、话题、文体、语言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了写作思考的方法。如,为达成某一目的,写作者可以产生多少个话题?用多少种文章样式?对多少不同的人说?面对某一群体,可以扮演多少种角色?用什么样的语言?等等。写作者对问题不断探讨,自由联想,打破限制,自我创设很多情境,产生丰富的内容,因而也就实现真正的创新型写作。
[①]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②]路德庆.写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③]刘锡庆.写作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④]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⑤]胡欣.写作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⑥]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70
[⑦]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⑧]黄新荣.写作基础与应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⑨]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⑩]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02
[14]陈兴才.基于“表达目的”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J].中学教育教学.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