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教育要闻  高教视窗  文件法规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视窗>>正文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
2017-09-27 10:39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       杨兴林  

 

2015年8月8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界积极回应,讨论热烈,相应研究立即展开。本文试就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略述思考。  

一、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价值目的  

  高等教育强国这一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一种是通过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强大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两种理解有区别也有联系,联系主要反映在强大的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本文侧重于第二种理解,兼顾第一种理解。高等教育能够为国家发展、强大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根本原因有二:一方面,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审视,国家是一个有机体,有机体上的各个部分均承担着整体赋予的特殊功能和要求,在有机体的运行和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理所当然地应当以自己的发展、强大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服务。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所必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的三项基本功能,其中,任何一项功能无不因国家需要而产生,也无不因国家需要而发展。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功能,也是国家发展支撑的根本所系,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加速器”,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功能,更是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正因为大学对国家发展如此重要,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深刻地指出:“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强大的高等教育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强大,早已为西方国家发展所证实。有学者研究指出,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科学活动加速,“科学活动中心”不断转移,不管这样的转移有几次,审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都不难发现,其背后均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为支撑,如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背后的支撑正是源于中世纪的大学勃兴,德国成为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背后的支撑正是源于洪堡改革柏林大学所带来的德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正是由于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就有学者明确指出大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或“加油站”。今天,大学的“动力站”或“加油站”作用更为突出,“知识的保存、传授、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发现与支持更新,无一不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和平台”。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开始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使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实力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进而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整体上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和强大的贡献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政府推出“双一流”建设,直接目的固然在于加强资源整合,创新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的实施方式,有效解决“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根本的价值目的则是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学技术支撑。高等教育界特别是具有实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大学,一定要对这一问题有高度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  

二、国家战略需求:“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所谓国家战略需求,就是为达成一定时期的国家发展总目标,完成国家发展总任务,实施国家发展总政策必须满足的重大要求和条件。当下,我国党和政府推出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方案,其鲜明目的就是为实现当下至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服务。与此相应,“双一流”建设必须积极、主动地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而展开。按照弗莱克斯纳的观点,大学不能简单地迎合时尚,但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对科学和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相应的社会政策产生影响,否则脱离社会,孤芳自赏,社会在发展,大学却拒绝因势而变,势必无法维持持久的繁荣。对此,我国大学在争创“双一流”建设中同样必须深刻地认识,自觉地践行。  

当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即从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发展驱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一个面临国内外种种复杂情况的新阶段,也是面临一系列发展中问题的新阶段,更是一个向更高层次跃升的新阶段。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整体提升我国经济进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又汲取了当代世界发展理论的精华,不仅是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大理念,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理念。高等教育领域的“双一流”建设,作为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大战略,可以有诸多路径选择,但是最为根本的却是深刻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需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贡献服务。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具有较强学科实力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都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重要领域,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是电子信息。电子信息几乎渗透现代产业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产业发展、升级的强大技术支撑,当代世界各国之间发展差距快速拉大,一些国家被快速边缘化,最主要因素也是电子信息化水平发展的程度差别。为了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化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浙江乌镇“互联网之光”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我国要实施“互联网+”战略、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其中,“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体制增效升级。对此,无论是申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这一领域有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校,特别是电子信息类行业特色高校,尤其应当抓住时机,瞄准世界前沿科技问题,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建设队伍,深入研究,培育人才,在强劲发展自己的同时,为国家的电子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现代制造。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的基础和支撑,电子信息只有与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结合才会发挥出巨大优势。一个现代化国家首先是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国家。制造业与电子信息相互融合,发展新质态的制造业,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家在2015年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布局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点工程。十大重要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在这一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地位的高校,应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机会,密切把握世界先进制造的前沿加强研究,进一步拓展学科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国家现代制造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契合我国现代化发  

展战略的迫切之需。  

三是粮食安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1/5。民以食为天,我国的可耕地十分有限,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就稳定,粮食生产出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灾难。正因为如此,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就粮食品种而言,我国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和土豆。如何使这些粮食作物耕种的适应面更广,产量更高,质量更优,一直是我国农业领域持续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双一流”建设中,在这一领域有突出优势的高校或学科,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解决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效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无疑是极富价值的战略选择。  

四是生态环保。自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地矿资源被破坏性采掘,一些重要动植物物种消失,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严重,江河湖海污染,酸雨面积区扩大,雾霾现象加重。为有效治理生态问题,还人类以良好的生态家园,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之后,20153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的这一重要战略需要,同样是“双一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立足点。  

五是高水平智库建设。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国家层面做出任何重大决策都不仅需要决策集体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复杂事务的科学分析能力和驾驭能力,而且特别需要有高水平的智库作为“外脑”,提供多方面的情报分析和问题判断。我国的高校智库建设总体比较落后,近年来取得了不小成绩,对党和国家的宏观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大学智库相比,确实还处于初级阶段。当下,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层面诸多矛盾并存,所处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等,对党和国家的宏观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国的高水平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高地,具有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成为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大学尤其应当争建一流。  

三、一流专业建设:“双一流”建设应特别关注的重要意蕴  

  “双一流”建设表层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但是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来审视,还蕴涵一项十分重要的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从“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看,一流专业建设是其题中重要之义。党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一共有五项: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三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四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五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五项任务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置于第二位,具体是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是指博士、硕士层次的人才,更是指大量的本科人才,并且在人才培养规律上,本科层次居于最为基础的层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不仅硕士、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根本前提,而且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有了高质量的基础人才保证;反之不仅硕士、博士人才培养量缺乏坚实基础,而且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基础人才质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双一流”建设固然强调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但却内在地蕴涵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第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看,一流专业建设是“双一流”建设姓“学”的根本保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同样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特别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11”、“985”工程建设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更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重点高校的整体实力,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一过程中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也逐渐发生错位,甚至是严重错位,科学研究成为高校追求的硬指标,科研经费、科研获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成为高校热衷追捧的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事实上成为软指标,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普遍不满,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作为全国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不得不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一些政策措施被扭曲或淡化。总结其中的原因,与思想上未能切实把握大学三项基本功能的关系,真正认识大学的本质姓“学”有很大关系。汲取这样的经验教训,“双一流”建设务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所有建设工作都必须落实到这一服务国家长远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目标上。其中,特别应当重视本科层次人才,着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这是大学姓“学”的最为突出标志和最为根本的保证,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根本要求。  

第三,从国外高等教育经验看,但凡世界一流高校无不是高度注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专业并非是欧美高校的词汇,据《教育大辞典》解释,它是中国、原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者美国的课程主修(major)相应。这样的培养专门领域,无论是称为专业,还是称为课程计划、课程主修,本质上都是本科学生培养的平台或载体。它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以其他若干学科为支撑而建设,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需要。提起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恐怕不会有任何争议,但是这些大学无一不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这些大学高度重视本科通识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它们坚持教书比天大,教学第一;它们的学生学习要求极为严格,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着力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它们十分注重小班教学,为学生与教授之间进行沟通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正因为如此,它们因而得以成为各国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学术殿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要靠自己的努力,更需要虚心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经验,高度重视本科专业,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本科专业。  

一流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蕴,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意蕴,并落实于现实,关键是要坚持一流专业与“双一流”同步考虑、同步建设、同步检查和考核。所谓同步考虑,就是“双一流”申报评审必须考虑相应的一流专业建设,有相应的建设思路与措施;所谓同步建设,就是将一流专业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视为一个整体,从师资建设到软硬件资源等都要保证相应专业建设同步受益。所谓同步检查与考核,就是在五年一个周期完毕,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总结都必须包括相应专业建设在内,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审也必须根据预期指标对相应专业建设进行严格评审,只有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同时审查合格才是真正的合格,方有资格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  

 

 

 

上一条: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下一条:地方高校“双一流”发展路径探寻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22号 邮编:450046 联系电话(0371):69303823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1024*768以上分辩率浏览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室参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