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教育要闻  高教视窗  文件法规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高教视窗>>正文
 
高校图书馆如何“开”与“放”
2014-12-22 10:59  

   大学图书馆开放体现了“共享”的理念。但高校资源的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  

  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1所在蓉高校,12月1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但是,对外开放仅仅3天,四川大学图书馆便以考试期间阅览座位紧张为由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而其他还在开放的高校表示,如果影响到学生正常学习,不排除将来也暂停办证。  

 

  一边是学生对校外读者抢座位、争资源的投诉,一边又因对校外读者设置门槛,招来一些“诚意不足”的抱怨,承受各方压力的高校图书馆左右为难。高校图书馆该不该开放,如何开放,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高校图书馆首先应满足师生

 

  12月4日,四川大学图书馆门口张贴的《关于社会读者办证的临时通知》,让前来办证的成都市民李小姐吃了“闭门羹”。公告显示,图书馆阅览座位紧张,学校决定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  

 

  据了解,川大4个图书馆座位只有8000个,但在校学生有10万人,图书馆的接待能力有限。“临近期末,正处于学校复习考试期间,社会读者不断涌进,学生反映‘一座难求’。”川大图书馆馆长马继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图书馆首先要保证学生复习所用,无奈之下才暂停办理社会读者借阅证,“但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一直对外开放”。  

 

  四川省内其他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也不同程度面临资源有限的问题。西南民大图书馆馆长吴建国告诉记者,校长信箱日前就接到学生投诉图书资源被占用。此外,目前老校区因座位紧张只开放借书权也遭到部分市民抱怨。吴建国介绍,对外开放以来,西南民大图书馆共办理了一百余张社会读者借阅证,其中三分之二读者为退休老人。吴建国透露,也有少数动机不纯的市民想趁机办理校园一卡通,利用校园其他资源,并非真正来看书。  

 

  相对于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多为科研、专业类书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常征说,各大高校都特别欢迎专业人士前来借阅专业书籍,而公众需要的人文社科、文学休闲类的书籍在公共图书馆相对丰富,而高校则比较缺乏。  

 

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

 

  大学图书馆开放体现了“共享”的理念,但高校资源的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高校图书馆开放引来市民追捧,也反映出社会公共图书馆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不能满足市民的实际阅读需要。  

 

  西南交大图书馆馆长高凡认为,这说明社会对公共文化体系重视不够,社会公共图书资源缺乏。对政府来说,必须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公共资源规模,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资源的供需矛盾。  

 

  高校图书馆开放势必挤占学生的空间,同时面临安全管理等问题,如何不影响学校运行、又能满足公众需求,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都在想方设法制定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加强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互动合作,成为不少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考虑方向。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相对滞后,市民中也没有形成去公共图书馆看书的氛围,如果将高校的资源与公共图书馆进行互补,既能缓解高校阅览座位的紧张,又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人气。”常征说,社会公共需求很大,高校只能起补充作用,公共图书馆应借此充分发挥其功能。  

 

高校资源开放是大势所趋

 

  “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常征说,此次四川省11家高校公开向社会承诺开放,就实现了新的突破。尝试任何新鲜事物都会承担一定风险,只要是有利于社会,高校都会乐于去做,只要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就行。  

 

  “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与办理图书借阅证是两个概念,现在高校图书馆资源有多种形式,校外人员同样可通过互联网使用我校的电子图书资源,没必要一定来图书馆借阅。”川大图书馆馆长马继刚表示,各个高校图书馆藏书资源丰富,但空间资源有限,希望社会读者尽量采取网络渠道获取。  

 

  “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高校公共设施也应该向社会开放,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使用高校资源则有多种方式。”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表示,对于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应该给学校更多的耐心和时间,让其完善管理规范,大数据时代是需要资源共享的。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国内高校悄然兴起,高校对于课程资源拥有的理念也正在随之改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势在必行,开放高校资源已经在跌跌撞撞中向前迈出了一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12日第5版  

 

 

上一条: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一条:大学还会继续存在吗——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冲击传统大学教育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22号 邮编:450046 联系电话(0371):69303823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版权所有 1024*768以上分辩率浏览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室参与制作